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,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,叔叔拿著錢, 對我把頭點,我高興地說了聲:“叔叔,再見”。
這首兒歌,有沒有勾起你童年的記憶呢?一分錢的糖果、兩分錢的汽水、五分錢的早餐……這些成為二十多歲以上人群的集體記憶,但對比現(xiàn)在的物質(zhì)生活,他們都表示很滿足。
在人民幣紙幣系列中,面額最低的三種分別為壹分、貳分和伍分。這三種紙幣發(fā)行期長,使用量大,可按“冠字”和編號區(qū)分。由于三者面額合計僅八分錢,所以有集藏愛好者稱之為“八分票”。
紙分幣背面的年號是1953年,屬于第二套人民幣的輔幣,當時的分幣因為生活中大量使用,所以地位比現(xiàn)在要重要得多,幣面印有羅馬冠號加阿拉伯數(shù)字號碼,我們稱為長號分幣。由于發(fā)行量少,流通時間長,已經(jīng)很難收集到,全新的更是“鳳毛麟角”。
三版幣發(fā)行后,因為當時硬分幣數(shù)量不足,但鋁材料緊張,所以在1981年重新開始大量印刷紙分幣,仍然沿用舊版,新印刷的紙分幣只保留了羅馬冠號,去掉了阿拉伯數(shù)字號碼,稱為無號分幣,又因為面值八分,被稱為“八分票”。
生于七八十年代的朋友應(yīng)該有印象,當時這些無號分幣可謂泛濫成災(zāi),因為隨著物價的上漲和通貨膨脹,一分錢的用處越來越小,逐漸被放棄使用,當時流行用無號分紙幣疊菠蘿。
在上世紀90年代的收藏領(lǐng)域,沒人拿無號分幣當回事,一些幣商把成麻袋的全新無號分幣堆在過道里,無人問津。但是就在2000年以后,尤其是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1.2.5分紙分幣退出流通,紙分幣突然變得炙手可熱,隨著對紙分幣研究的深入,人們猛然發(fā)覺,原來那些堆在過道里的紙分幣竟然是一座金礦!